拍电影是高风险投资

2023-07-07 08:25:35     来源:新浪财经

来源:证券时报

【口舌之勇】

投资拍电影的风险,比投资股市还大。而且,拍电影一旦亏损,就不是小数目。


【资料图】

孙勇

沉寂多时的中国电影市场,最近冒出了一部大热的影片:《消失的她》。截至7月6日12时,《消失的她》上映15天,累计票房突破27亿元。据业内人士估计,《消失的她》的制作成本不超过1亿元,票房只要达到3亿元即可收回成本。按照目前热映的势头,《消失的她》最终的票房有望突破34亿元,相应地,该影片的投资制片方将收获超过10亿元的利润(票房总收入要在国家电影发展专项基金管理委员会、影院+院线方、发行代理方、投资制片方之间分蛋糕,通常情况下,投资制片方能分到票房总收入的33%左右)。有不少吃瓜群众因此感叹:拍一部影片就狂赚10亿,这钱赚得太容易了,太暴利了!

实际上,电影的收入不止票房,还包括影片植入广告收入、版权收入,以及由电影衍生的特定服装、玩具、餐饮、旅游、视频、电子游戏所带来的收入。如果《消失的她》最终的票房突破34亿元,投资制片方的最终获利会比目前估算的更多。

不过,像《消失的她》这样风光的电影只是极少数,绝大多数电影在市场上的表现其实是非常惨淡的。一位长期关注、研究中国电影市场的朋友告诉我,近些年,中国内地每年拍摄的电影在700部左右,多的年份甚至高达1000部,但是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拿不到“龙标”(公映许可证的俗称);即便拿到“龙标”了,也不一定能获得在影院放映的机会,只有6成左右的电影有机会在影院上映,其中大部分是“一日游”或“几日游”,能够获得充足排片档期的不足两成;最终,只有5%左右的电影能够赚大钱,15%左右的电影微利或保本,亏钱的电影占到80%左右。所以,拍电影在整体上看,属于高风险投资行为,并非很多人想象的那样赚钱容易且暴利。普通观众看到的那些大热且赚钱的电影,只是冰山之一角,只是偏差的幸存者。

股市中有一句俗语, “一赚两平七亏”。投资拍电影的风险,比投资股市还大。而且,拍电影一旦亏损,就不是小数目。

我认识一位天使投资人谢哥。他曾手握数亿资金,有一段时间特别想投资拍电影。在他看来,电影的营收通过票房来体现,透明、可观测、好计算,天然能够防范资金流的暗箱操作。只要拿到好剧本,请到好导演、好演员,拍出一部好电影,那肯定巨赚钱。不料,经过一番深入了解之后,他发现电影行业“水太深,看不透”,赚钱很难,就知难而退了。

我本人,也曾投资过一部电影,结果当然是失败。这事儿,不妨写一笔,供读者一乐。

话说2017年,深圳有个叫胡野秋的人突然心血来潮,想拍一部电影。这位胡野秋是一位知名作家和电视节目策划人,在深圳也算是一个有影响的人物,我是在一场文学活动中碰巧认识他的。胡野秋请人写了一个剧本,名曰《豹影惊魂》,是个悬疑题材,故事不错。这剧本若拍成电影,得花费数百万元,这钱不多也不少。为了控制风险,胡野秋想到了众筹投资这个点子。他策划了一个路演,邀请一帮朋友到场,介绍他拍电影的雄心以及《豹影惊魂》的故事梗概。很多人被他的演讲打动,包括我。于是,我拿出5万元加入了胡野秋发起的众筹计划,成为电影《豹影惊魂》的投资人之一。记得当时大约有40人参与了该众筹计划,按每人投资5万—10万元计,共筹集资金两三百万元,胡野秋本人另外再拿出一部分资金,拍这部电影的经费就凑齐了。

一年后,《豹影惊魂》杀青,改名为《爱不可及》。一番斡旋后,终于拿到了“龙标”,还在第51届休斯顿电影节上斩获故事片最高奖——白金奖。2018年,《爱不可及》正式公映,结果票房惨淡,仅在深圳几家电影院放映了几天就下线,票房连30万元都不到,可以说是血本无归。我投资的5万元,算是打了水漂。胡野秋拍这部电影,过了一把导演瘾;我们这群参与众筹的投资人,跟着他玩了一下心跳。于我而言,这次投资电影,虽然亏了钱,但也赚了一个“电影投资人”的虚名,两相对冲,也能心理平衡。当然,老婆少不了因此而调侃我,好在我脸皮厚,而且亏5万元也不算大数目,故应对无忧。

花钱买教训。一言以蔽之:触“电”有风险,投资需谨慎。祝您好运!

(作者系证券时报记者)

本报专栏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。

标签:

包装